著名影片《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位贫民窟出身的孩子疑似杀害了他父亲,由12位陪审员表决他的生死的故事。影片中11 名陪审员未经讨论便认定他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坚持「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案情」——随着讨论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最终 8 号陪审员将其余11名陪审员逐一说服,有罪:无罪的票数从11:1到最后的全票无罪的故事。
英美法系中陪审团“审”的是事实,而不是法律,即控辩双方对证人交叉盘问,陪审团成员作为一个“普通有理性的人”,对于这些证据反映的事实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与英美法系不同的是,中国的陪审员制度地位长期比较尴尬,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作用、参与感不强,没能真正发挥陪审员应有的作用。
2014年,党中央决定进行陪审员制度改革。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提请审议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经过三年的试行之后,终于将上升为“人民陪审员法”。
4月25日,人民陪审员法草案二审稿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规定,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一审,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人民陪审员对事实认定,独立发表意见,并与法官共同表决;对法律适用,可以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表决。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新增具体进步值得关注。
其一,这次草案拟规定:今后可能判10年以上徒刑乃至死刑的刑事重案,以及涉及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等,必须由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人民陪审员参审将成重大案件的必选项目。
其二,这次改革吸收了英美陪审团的一些机制,让陪审员能“取长补短”,明确陪审员主要负责事实认定,而不是参与他们并不在行的法律适用。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但是,这种名义“同权”意义并不大,因为陪审员缺乏法律教育背景,很难像法官一样精准适用法律。只代表“普通人”看法去认定事实,不再参与专业的法律适用,理论上说,对事实认定,加一把“普通人”的保险。
这次,中国版的“十二怒汉”真的来了。此次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中国陪审员将在重大案件中代表民众认定事实,在法庭上发声,不再只是“陪审”。这是中国司法民主化、专业化同时推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