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律师园地 >> 内容

【律师园地】溯源及应用:小小手印的前世今生及其具体应用

时间:2024/12/30 16:00:28 点击:

——张军

提及捺印,总会想起幼时亲历的契约仪式——家族房屋买卖时,往往延请家族中德高望重者,最终长者汇聚一堂,善书者以蝇头小楷书契于毛边纸上,犹如古人述春秋大事,俨然笼罩了一层无比庄严光辉神圣的色彩与光环。及至成年入律师行从事合同代书事务,眼见且亲历现代人电脑键盘输入以A4纸打印之合同,与一些较为年长经历丰富的当事人一起共情,感觉到厚重仪式之缺失,便不禁生出对古代契约文化的追怀。时势虽异,然契约背后的精神依旧未改,而这正是捺指印传统在今日仍然值得深究的缘由,而现实操作的混乱也益成为完善司法规范的缺失。

一、捺指印:源远流长的文化密码

按指印(fingerprint,handprint,又称摁手印)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多个文明,主要与契约、身份验证、法律活动以及宗教仪式相关。

 捺指印,作为身份验证与契约缔结的一种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尤其是在法律和契约的实践中:当文字尚未发明,人类以图腾、符号或手印为表达身份与意图的媒介。考古发现,早期岩画与陶器中,常可见手印的痕迹,出土的敦煌文书、明清契约文书,指印成为正式文书签署的重要形式。这些印记正是古人通过身体独特性传递信息的原始尝试。手印的唯一性,使其与个体身份直接关联。《易经》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手印正如“无形”之象,虽无文字之具象,却蕴含了个体存在与群体联系的深远意义。

汉代以来,土地买卖契约、租赁契约、借贷契约等文书中常见按指印的使用,作为一种签名的替代手段。这种做法在唐代和宋代尤为普遍,称为“画押”。明清时期,指印成为正式文书签署的重要形式,尤其是针对不识字的人群。这些观点,同样可以在史念海先生的《明清契约文书研究》中找到验证。

中国古代对指纹独特性的认识,早已超乎今人想象。《汉书·刑法志》记载:“契书若背信,验其印。”秦代竹简契约之上,常有指节痕迹,以此为约束。及至汉唐,捺指印更广泛用于契约领域,《唐律疏议》明确提到,契约文书之印痕需真实可靠,以防伪诈。

 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捺印亦有久远的历史轨迹。在西方,指印与手印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例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手掌印迹,被认为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关。古巴比伦泥板文书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便有指纹印记,作为身份确认的凭证;古埃及壁画亦多见手印之象征,尽管其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但仍表现了人类对手印文化的广泛认知。在19世纪末期,指纹更是逐渐被引入为现代身份验证和犯罪侦查的重要手段。David R. Ashbaugh《Fingerprinting in the Modern Era》亦持此观点。

可以说,捺指印是人类在文字成熟之前对身份验证的一种跨文化实践,其根基深厚,其意义悠远。

二、捺指印与契约精神:仪式的社会意义

捺指印作为契约仪式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社会文盲率高,签字对多数人来说非现实选择,而捺指印则以其符号性、简便性成为契约签署的主流形式。《大清律例》明确要求买卖、借贷等契约需“手印作保”,这不仅体现了捺指印在法律上的效力,更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契约精神——诚信与承诺。

捺印的庄重仪式感,也契合了古人对“信”的高度重视。按下指印之际,既是身份的确认,也是意志的表达。正因指纹具有不可复制性,其作为信任标志被赋予了深厚的社会信仰基础。明清时期的民间借贷、田土买卖等场景中,契约文书上的捺印,常与一诺千金的道德观念相伴,形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契约文化。

三、现代捺指印的技术规程与操作规范

尽管现代社会签名、盖章已成为主流,但捺指印作为一种传统验证手段,仍在法律和实务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法规却并不健全,《民法通则》未见对专门针对“指纹”进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90条指出:“合同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成立。”这一规定标志着捺指印正式进入现代法治体系,成为与签名、盖章并列的契约形式。然而,对捺指印的具体做法,却语焉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侦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 《国际刑警组织指纹数据库管理条例》亦然,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规范性缺失而影响证据效力,致使问题频现。既无官方“规范”(圆规,范具),则需要约定俗成的规范,通常认为,捺指印的规范操作应注重以下几点:

选用手指:通常以右手食指为优选,其次为拇指、中指。若右手不便,则可依次使用左手食指或拇指。

印泥选择:印泥或印油应选用红色、蓝色或黑色,确保纹路清晰显现。

操作方式:指印时需稍作滚动,使手指第一节的完整纹路留存。力道适中,既不可轻按无痕,亦勿过重致糊。

印位选择:捺印位置无须特定在签名上,但应考虑便于后续鉴定与验证。

司法实践中,因指纹模糊或捺印不全导致证据无效的案例并不鲜见。因此,指纹捺印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技术,需认真对待。正如古人治契之严谨,现代人亦须以精细之操作保障法律效力的实现。

四、从传统到未来:契约精神的永续传承

捺指印,是传统契约文化的符号,更是社会信任的象征。从古至今,其形式或许发生了改变,但其所承载的契约精神未曾动摇。在现代社会,电子签名、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或许有一天会取代传统的纸质契约,但捺指印所代表的仪式感与情感价值,仍然无法完全被取代。以指纹为印,传承契约精神;以契约为本,延续信义之光。我们不仅要珍视这一传统,也期望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契约精神与现代法治的融汇之路。

谨以一篇小词结尾:

满江红·捺指印

千年传承,文化印记永不灭,
捺指印,古今契约,悠悠历史织成篇。
问风华,屹立于世,天高地迥,
从巴比伦到敦煌,指印承载着神圣的诺言,
那庄严,犹如春秋大事,信义之光照亮万千。

今朝法度新,签章已定,
回望往昔,捺印隆仪已难寻。
法庭中,指纹验证仍在,
现代技术与古老符号,难以取代那份心灵的共鸣。
人心所寄,契约所托,
捺印如山,承诺一生,
愿未来,信守不渝,传承无绝。

 来源:晋凯信息中心